國道544線川九路起于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城,止于松潘縣川主寺,是連接九寨溝、黃龍兩大世界自然遺產的最便捷通道和交通運輸部、四川省合力打造的全國旅游示范公路。2017年,“8·8”九寨溝地震使川九路嚴重損毀,它的重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經過三年攻堅克難,2021年10月,川九路災后恢復重建工程(簡稱“新川九路”)全面建成通車,這條被喻為 “高原多彩畫卷,百里生態長廊”的綠色智慧旅游公路再次以全新的姿態向世界展開,游客們可以在快進漫游中,享受九寨無限風光。
——題記
2021年10月,歷經三年多災后恢復重建,新川九路全面建成通車。站在弓杠嶺觀景臺遠眺,雪山、溪流、森林等,在藍天白云下變得色彩斑斕、層林盡染,已是一幅半山彩林半山雪的壯觀景象。開車駛入這條九寨仙境新畫廊,那平坦如砥的路面,跨澗掠谷的橋梁,飛馳山間的隧道,如同演奏著天籟之音的動人音符,撩動著過往游客的心弦。
科學謀劃鋪就建設藍圖
回眸川九路的“前世今生”
作為一條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道路,川九路歷經數次重建、改建。最早川主寺至九寨溝口之間只有一條簡易公路,雖然歷經1984年和1999年兩次分段改擴建,但依然存在公路等級低、病害嚴重、抗災能力較差的情況,嚴重影響道路行車安全和通行能力。為徹底改善川九路病害,2002年10月,交通運輸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聯合進行了第三次改擴建,按照“安全、舒適、環保、示范”的建設理念,通過“設計上最大限度保護、施工中最小程度破壞和施工后最大限度恢復”,把川九路打造成為全國環保示范公路,其建設理念和作法為后續山區公路建設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參考和借鑒。運營后的川九路實現了路景相融,給九寨溝、黃龍景區帶來大量游客,從2004年到2017年,十余年間,川九公路一直承載著大九寨環線交通線、生命線、旅游線的重要使命,游客數量從年均幾萬人次發展到年均一百多萬人次,極大地促進了九寨溝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童話世界九寨溝“身負重傷”,位于震中地區的川九路也遭受嚴重損毀。2017年11月,在交通運輸部、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川九路災后重建工作全面啟動。作為災后重建最大單體工程,川九路的重建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災后重建面臨三大挑戰
新川九路全長123公里,概算總投資33.39億元,建設工期3年,控制性工程包括神仙池隧道、漳扎隧道、九寨隧道。作為進出九寨溝核心景區的最便捷公路,新川九路建設面臨三大挑戰:
災后項目重建,防災避險要求高。川九路震后地質條件極不穩定,各種地震次生災害頻發,對重建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管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之川九路是連接九寨溝、黃龍兩個世界自然遺產的最便捷通道,來往游客眾多,這對公路本身的防災避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會影響力大,功能定位要求高。新川九路有著極高的社會關注度,對參建單位來說,不僅要完成公路項目自身重建的工作,還要在環境保護、跨界融合以及智慧交通上有所突破和探索,維護和提升九寨溝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旅游品牌和服務水平,這對項目規劃的前瞻性、設計的水平、建設過程的管控提出很大的挑戰。
自然環境多變,生態保護要求高。新川九路沿線穿越高原草甸區、原始森林、干旱河谷區等自然地貌,海拔高差1500到3500米跨度較大,溫差達到-20℃到30℃以上,加上地震對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更大規模的損傷,這對項目的生態選線、環保設計、綠色施工等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周密部署為建設護航
黨中央、國務院對新川九路災后重建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重要指示:“要高質量推進九寨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提升,努力建成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小康的典范,讓災區群眾早日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span>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強力推進川九路災后恢復重建,從交通運輸部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省交通運輸廳再到阿壩州委州人民政府對新川九路建設工作主動跟進、周密部署、謀定后動。
交通運輸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派遣專家組屢次趕赴現場為項目建設提供咨詢,為項目建設保駕護航。省委、省政府專門成立“8·8”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委員會,對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提出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四川省交通運輸廳成立了川九路災后重建督導組,牽頭定期組織召開項目建設專題推進會,研究解決項目推進中的重大問題。阿壩州委、州人民政府、州交通運輸局、州公路局全程參與項目建設管理過程,及時解決和協調建設中遇到的各類難題,四川省交通運輸廳直屬國企——四川興蜀公路建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興蜀公司”)作為項目代建管理單位,調動了公司最有力的技術管理團隊,組建川九路項目指揮部,帶領設計、咨詢、監理、施工各參建單位全力以赴投入到項目建設中。
在建設過程中,為了廣泛吸收人民群眾意見建議,省交通運輸廳開展了“旅游公路怎么修——暢游新九寨、請您來點評”主題活動,通過線上集中宣傳、線下實地推廣,多方聯動、問計于民,采納收集了網友們從配套服務設施、道路安全、智慧公路建設和管理等方面提出的20余條意見建議。
在各級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門的堅強領導和組織保障、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下,新川九路如期高質量建成通車。
匠心勾勒“四新”藍圖
新川九路建設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重建,它承載著景區公路、旅游干線、生命通道、國道聯絡線的功能定位,不僅關乎著民生幸福、民族團結,還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綠色發展理念貫徹項目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養護全過程。為此,我們在傳承老川九路建設理念的基礎上,總結和提煉出了“安全舒適、綠色生態、智慧協同、融合發展”的16字建設理念。在實現路徑上,提出了“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新探索的要求。
在新思路上,深度梳理和思考人對路、景、游的需求關系,研究形成“重現川九路,交融路景游,夢幻風景線,暢享安美愉”的重建新主題,創新發展川九路災后恢復重建新路徑,開拓“以人為本,融合發展之路;安全至上,平安放心之路;自然天成,綠色美麗之路;體驗旅歷,共享愉悅之路”的設計新思路。
在新方法上,與 15 年前改建川九路相比,現代勘察、設計、施工技術手段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川九路通過創新和綜合應用現代化技術方法和措施,提升公路重建質量效率和服務水平,實現公路全壽命整體防災減災、安全暢通,實現全路域環保修復、景觀融入景區,實現全周期建設、營運養護綠色生態,實現全過程數字信息重建、智慧管理,實現全通道綜合協調、融合區域發展,實現全走廊交旅融合、路景游一體化。
在新技術上,新川九路總結以往經驗、傳承傳統工藝,積極創新研發路基防護施工技術、路面安全綠色技術、橋涵安全抗震技術、隧道安全建設運行技術等重建關鍵技術,集成應用交通安全設施新技術、建筑適用節能新技術、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先進勘察測繪技術、綜合集成 BIM 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推廣利用先進成熟技術,全面提升公路重建科技水平和工程品質。
在新探索上,新川九路在以下五個領域展開可持續發展模式新探索:智慧普通公路指標體系,從公路建設、運營、養護和服務等方面,探索建設智慧公路指標體系。旅游設施建養新模式,探索特許經營、與旅游聯合、地方部門配套等多元化建養模式,發展通道旅游經濟。運游一體化服務新模式,探索旅游直通車、觀光專線等結合產品,拓展新型旅游客運服務。電子車牌應用新方式,探索“電子車牌+互聯網”應用,為持續提升交通管理、旅游服務水平提供支撐。自然能源利用新技術,探索利用沿線豐富的太陽能等自然能源,作為外部供電的重要補充。
凸顯品質打造典范工程
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就在落實。興蜀公司在歷經“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地震災后重建生與死的考驗后,再次踏上重建之路。三年多的時間里,這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興蜀鐵軍”與四川公路設計院公司、四川交通設計院公司、川交路橋、四川路橋華東公司、中鐵一局等國內一流設計、咨詢、監理、施工企業一同攻堅克難,通力協作,全力以赴開展重建工作,運用新理念、新管理手段從質量、安全、進度進行全方位、全過程項目建設管理,為項目整體質量持續提升奠定扎實基礎。
施工標準實現精細化。興蜀公司在新川九路建設管理中,從項目準備階段的場地、站點、駐地標準化,到施工過程中的原材料、裝備等各要素的準入制,再到各個分項首件工程認可制,都制定了一整套精細標準,形成《新川九路項目管理制度合集》。為實現“精細化、零缺陷”的質量管理目標,在建設之初,就深入細致開展分級分類教育培訓,在全線先后召開試驗檢測、計量支付、工程變更、環境保護等專題培訓會60余次,使規范化施工的理念落實到各項目部、各班組、各作業人員。在建設過程中,各施工、監理單位科學組織施工,大力開展“技術攻關”,深入探索施工工藝、技術、方法,精心抓好關鍵工序過程管理,對現場發現的質量問題采取“零容忍”態度,努力提升示范工程創建實效。通過精細化標準化建設,新川九路項目實現了項目駐地建設標準化、試驗室建設信息化、鋼筋及拱架加工工廠化、拌合站預制廠集約化、景區及場鎮施工市政化。
工程管理實現智慧化。在新川九建設中,興蜀公司在堅持傳統的管理手段基礎上,依靠新技術,引入數字化的管理方式,顯著提高了項目管理效能和智慧化水平。通過建立“智慧交通一期”工程實現關鍵試驗數據實時上傳,并永久保存,實現質量可追溯。在隧道、拌合站及生產設備上遠程監控及數據傳輸,特別是在全線長大隧道應用“數字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實現了對隧道施工作業全過程、不間斷的24小時遠程監控,將現場監控與互聯網遠程數字視頻監控相結合,有效彌補了傳統管理手段的不足。
工程管控實現科學化。新川九路作為通往世界級景區的唯一通道,它的早日建成通車事關百姓福祉與阿壩州經濟發展,“急”是橫在建設者面前的第一道難關。盡管任務緊急,興蜀公司在建設管理中始終遵循規律和科學,在項目進度管控中,采用從總體到局部、多級多類的計劃管理體制,將項目管理總體計劃目標進行“單位、分部、分項工程劃分”,將任務分解細化到年、季、月、周、日,在保證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科學合理縮短施工工期,確保建設任務高質量按期完成。自開工建設以來,興蜀公司累計編制各項進度計劃230余份,為有效管控施工進度提供了有力支撐。圍繞2020年九寨、漳扎、神仙池三座特長隧道主體工程完工的目標,在受新冠疫情影響復工緩慢、地質條件差、外部道路中斷、景區車輛干擾大的情況下,為確保工程進度,CJ2標2個隧道超常規投入8臺二襯臺車,高峰時期隧道各個作業面投入施工人員370余人,對隧道拌合站采用空氣能電鍋爐加熱料倉、拌合用水及暖風機組加熱料倉,保證冬季混凝土出料溫度控制在15℃左右,把冬季停工期間滯后的進度搶回來,實現比合同工期提前4個月完工。為確保九寨溝縣城至溝口段瀝青路面2019年9月20日前鋪筑完成,新川九路以“百日會戰”的方式掀起大干高潮,在短短33公里的路面超額配備了5套瀝青攤鋪機,同時拉開場面不分晝夜大干快上,川九路指揮部全員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堅守一線100余天,通過近半年攻堅克難,較合同工期提前9個月實現路面鋪筑完工。2020年10月,項目實現全線隧道貫通,2021年8月,在地震四周年之際項目實現全線通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川九速度”。
創新引領樹立重建標桿
在各參建單位的合力攻堅下,新川九路全面建成通車,實現了建設營運全過程的防災減災和安全暢通,實現了路對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堅實支撐和人對交旅融合的深度體驗,樹立了公路行業災后恢復重建新示范新標桿。
公路安全舒適性能全面增強
公路抗災能力全面提升。為提升公路防災避險能力,新川九路在“8·8”九寨溝地震核心區設置神仙池隧道,繞避比較集中的地質災害群,在沿途其它地質病害路段,通過增設1個隧道、4個明洞、39座橋梁,6次改線避開潛在23處地質災害點。對無法處治規模較大的地質病害,運用北斗衛星智能預警系統等最新技術實時監控病害發展情況,及時發出預警信息,大大提高了群眾出行的安全感。運用抗滑樁、樁板墻、框架梁等多種支擋形式,解決沿線各類小型地質病害,加強臨河側擋防工程施作,確保路基穩固。對2處線型指標較差、行車視線不良路段設置雨霧天行車智能誘導系統,實時監測雨霧濃度,一旦濃度數值達到相應標準,設備會自動報警,及時啟動惡劣天氣限速監控措施,保證雨霧天行車安全。對冬季高海拔陰山易結冰路段,探索實施抗凝冰路面技術,確保冰雪路段行車安全。全線波形護欄由常規B等級提升到A等級,川主寺至甘海子高寒高海拔路段采用抗寒性能更好、更耐久的雙組份標線,強化行車安全保障。
公路通行能力顯著提高。為提升路面通行能力,一方面最大限度增加路基寬度,在溝口至縣城段根據地形,靈活設置10~15米的路基寬度。另一方面,在交通易擁堵路段增設隧道形成復線,著力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在溝口及漳扎鎮易形成交通擁堵路段,增設九寨隧道、漳扎隧道,讓過境車輛分流從隧道通行,大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021年國慶節期間,游客數量峰值高達4萬多,該路段未出現往年常見的交通嚴重擁堵情況。
行車舒適度大幅增強。全線路面原材料采用玄武巖,提升瀝青路面使用耐久性和舒適性。實施全路域無邊際綠化修復工程,著力消除施工痕跡,實現路融于景。全線用滿鋪路面替代傳統的路緣石,既增加了路面的有效寬度,又帶來了較好的視覺感受。實施全線管桿線入地,打造地下通訊綜合管廊,讓藍天白云重回視野,實現公路沿線景觀通透美麗,充分彰顯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景區的獨特魅力。結合周邊自然環境,靈活運用各項路線技術指標,讓游客體驗“宜快則快,宜慢則慢”的駕乘樂趣。
綠色生態公路“顏值”顯著提升
最大限度減少施工環境污染。施工全過程做到“大保護、小破壞、重恢復”,所有施工作業點按市政化施工要求打圍作業,在城鎮人口集中路段實施雨霧噴淋系統。路基施工遵循“盡量減少填挖、嚴禁大填大挖、寧填勿挖”的原則,盡量維持原有生態地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路面施工中,對原有瀝青路面采用廢料冷再生工藝進行銑刨后加以再生利用,實現“變廢為寶”。隧道施工中,采用機械臂遙控濕噴設備,有效縮短施工時間,大大降低粉塵污染;隧道光爆采用ABM裝藥方式減少對圍巖的擾動;對隧道開挖產生的90余萬方洞渣全部進行合理資源化利用,避免布設專門的棄渣場對環境造成污染。瀝青拌合站采用天然氣作為能源代替傳統的重油,避免有毒有害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拌合站污水處理采用泥水分離設備凈化水質,避免污水直排,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
最優方式實現生態景觀“錦上添花”。將全線生態景觀設計分4個段落融入原上風光、林海聽濤、人間仙寨、彩色河谷風景,打造具有“高原多彩畫卷,百里生態長廊”特征的國家級旅游風景廊道。設計上建立生態特征解析與綜合調控方法,研發植物篩選與組合調控技術,開發功能協同的植物種植材料和適應不同生境的植物種植新材料、結構與功能構造,創新百葉窗、嬰兒床式擋墻型式,采用“上垂下擋”代替傳統擋墻實現生態美化,把原本單調的混凝土擋墻打造成別具一格的綠色生態景觀,既保證了結構安全,又豐富了視覺體驗。創新無痕修繕重塑景觀,對邊坡綠化、擋防工程實施“無邊際”生態修復和處理,使路融于景、路景合一。諸如此類的做法還有很多,如為打造一段1700平方米的“花境”,精心選取87種適宜本地生長的花草;為打造景區立交橋兩側山水掛板護欄,草擬10多個比選方案;為更好修復生態,建立了5萬平方米以上的 “重大工程受損生態修復技術實驗點”等。
最強舉措實現“生態代償”。為有效解決公路建設中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難題,我們將公路建設、環境保護與生態系統創新理論相結合,進行了“生態代償”理念的創造性試驗。在甘海子至弓杠嶺路段生態敏感區紅線范圍外,對因地災及過去建設養護等原因不能自然恢復的19處裸露邊坡,實施生態恢復。經統計,川九路災后恢復重建工程建設實際新增占用生態區面積8973平方米,公路綠化恢復舊路面積4195平方米,紅線外生態恢復面積10800平方米,建成后反而新增了11172平方米與周圍生態系統同質化的生態功能區面積,實現了工程建設“生態代償”功能。
建設運營信息化水平更上臺階
把川九路災后恢復重建工程建設成一條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服務水平領先的智慧交通旅游示范工程是我們致力的目標。在新川九路建設中,始終緊跟科技發展步伐,通過分兩期實施智慧交通工程,實現了從建設到運營維護全過程數字化管理。
實施智慧施工,實現施工過程數據化。智慧交通一期工程的實施,實現了施工和建設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通過搭建數字工地管理平臺,對工程質量、安全、進度、環保、檔案等方面實施智慧管理,對施工關鍵點位進行實時監控,對人員不規范操作主動預警,對施工過程關鍵數據進行收集存儲,實現工程實體的可追溯、可倒查,為后期管養提供強大數據支撐。
實施智慧運營,實現運管創新智能化。智慧交通二期工程以基礎設施數字化和道路運營管理為重點,以運行安全、交旅融合、綜合服務為主題,通過設置實時流量監控系統、邊坡及橋梁健康監測系統、火災報警系統、應急電話系統、隧道視頻監控系統、隧道智能調光系統,實時監測項目安全運營狀況,為游客出行提供精準預報。同時智慧二期工程的數據系統將與旅游、交警、應急救援等部門的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提升交通、旅游、應急救援等綜合管理智能化水平。
創新交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
打造特色自然人文景觀。突出橋梁、建筑結構和材料的本質美,隧道洞門、特殊地段擋墻采取針對性裝飾雕繪,融入人文文化元素。對溝口段3座橋梁創造性采用山水畫廊橋梁欄桿;融合藏民居特色、原始森林特色對九寨隧道、漳扎隧道、神仙池隧道洞門以及部分砼擋墻進行裝飾。
打造“快進慢游”服務體系。為實現新川九路交通功能與旅游功能的統一,打造“快進”“慢游”綜合服務體系。通過新建川主寺段新線、局部改線及增設隧道、增加路基路面寬度、優化路線線型指標等多種方式,達到了來往游客“快進”景區的目的。同時,創新公路與景區旅游共融,將沿線保護區、公園、自然風景、紅色文化、藏羌人文當作景區,作為九寨溝核心景區的旅游緩沖區,將川九路重建成為與景區旅游功能相匹配的慢游公路。創新慢游服務體系,合理布設2處停車區、2處觀景臺、5處養護站兼旅游驛站、1個露營地、1條騎游道,在漳扎、九寨隧道進出口橋梁打造燈彩亮化工程,在原路多處路側設置??繋?,豐富多元化游覽需求和體驗。創新旅游服務設施,服務區設置完善的停車、服務及配套設施;觀景臺配置小型停車場、生態衛生間、步游道;露營地提供水電、網絡接入、餐飲、帳篷、篝火晚會等服務,全面提升服務設施品質和內涵。創新旅游公路品牌,以新時代景區旅游公路新標桿為內涵,建設形象標識及信息展示系統,提高項目識別度與知名度。研究優化九寨溝口路段交通組織、公交設施、景觀協調等方案,全面深度融合九寨溝及漳扎鎮重要旅游窗口。
無悔奉獻筑就滿意之路
為重建這條生命之路,2400名參建人員(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8名、高級工程師76名、管理人員、技術人員190名)長駐工地一線,沖鋒在抗洪搶險、保通保暢、百日勞動攻堅競賽等活動的主戰場,他們有的強忍著慢性病的傷痛堅持工作,有的幾個月“連軸轉”累出了一身疾病,有的因無法陪同家人影響了家庭和睦,有的推遲住院暴瘦30斤……
他們始終堅守在那美得令人窒息的高原九寨風光,呵護著藏區公路的華麗蛻變。他們遠離家鄉和家人,不懼嚴寒酷暑,每天以項目為“家”,與寂寞為伴,盡管兩三個月才有一次假,但建設者們毫不退縮,以堅強的意志戰勝了一切困難,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項目建設中。他們在關鍵時刻寧愿虧欠自己、虧欠家人,也要為國為民排憂解難。
他們親身經歷了“7.10”“8.16”特大洪水、泥石流、滑坡、崩塌、飛石等次生災害的一次次襲擊,極端天氣的一次次困擾,在滿目瘡痍的地震災區攻堅克難、拼搏奮戰,用生命同災難抗爭,圓滿完成了抗震搶險和災后重建等急、難、險、重任務,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情操,有力展示了川九路建設團體的整體風貌與深厚實力,彰顯了四川省交通運輸廳搶險先鋒鐵軍的風采和社會責任。只有那日益黝黑的皮膚、青紫的嘴唇、通紅的臉龐告訴人們,這些堅守災區的筑路者,經歷過怎樣的風吹日曬、曾今過往,才讓那一條條大道翻山越嶺、一路馳騁。
新川九路建成后,九寨溝縣漳扎鎮一村民對記者說道:“以前進出溝口的老路有很多坑凼,地震后更是凹凸不平,而且一下雨刮風,山上便有飛石、泥石流,很不安全,現在路又平又寬,走隧道還特別安全,不會有擔心的感覺?!?
新川九路的全面建成通車將承載起五萬多名群眾的殷切期待,串聯起紅軍長征遺跡、雪山草原、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區、九寨國家森林公園、岷江源國家濕地公園等地,不僅能滿足群眾高質量出行的需求,對完善大九寨環線公路路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將極大提升九寨溝縣的交通區位優勢,鋪展城鎮融合發展的新藍圖。
看!那以全新姿態在高原上縱橫延伸的新川九路,正融入周圍迷人的風景之中,成為一條新興的特色旅游風景道,深受廣大自駕游客的贊譽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