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樊增彬的腦海中,有著一張清晰詳盡的四川省道303線映秀至臥龍公路(以下簡稱“映臥路”)地圖——哪里容易滑坡,哪里可能塌方,他了如指掌。任四川興蜀公司映臥路建設代表處處長的樊增彬并非“最強大腦”,10年映臥路的堅守,讓他熟知這里的一草一木。
巴郎山隧道代表處處長陽江林在巴郎山隧道建設的工人聘用上,有著挑選飛行員般的謹慎與嚴格,挑選好的工人需要在工地上觀察一周后再安排工作。不是用人條件苛刻,而是施工環境太過艱苦。巴郎山最高達5040米的海拔,隧道所在處只有成都平原45%至60%的含氧量,最低達零下32攝氏度的極端溫度……這一切殘酷的現實,要求施工人員有強壯的身體和頑強的意志。
采訪之前,記者印象中的巴郎山隧道和映臥路,是串聯起眾多秀美景區的四川“黃金旅游線”重要路段,周邊景色優美。根據規劃,完工后的巴郎山隧道和映臥路將重現“路在景中延,人在畫中游”的畫面。然而,只有身處施工現場,才能體會這一切壯美背后修路人付出的艱辛和代價。這兩項工程的承建方四川興蜀公司,如西天取經般克服著海拔高、氣候惡劣、生態脆弱等一個又一個困難,在艱險中開山劈路,開拓出一條條黃金旅游線和生命通道。
5000米海拔的挑戰
2011年3月,作為“5·12”汶川大地震后列入國家規劃的災后恢復重建工程項目,四川省道303線巴郎山隧道開工建設。這條全長9.738公里的隧道,將四川九寨溝、黃龍、紅原大草原、四姑娘山串接在一起,是四川省“黃金旅游線”的重要路段,也是小金縣、臥龍自然保護區的生命通道。
工人老張怎么也忘不了初到工地的情形。“夜間零下20多攝氏度的氣溫,使得在臨時工棚的生活格外難熬。因為沒有電,工友們靠著火爐取暖,就算蓋著四五床被子也抵抗不了寒冷。最上面的被子被空氣中蒸發出的冷氣打濕,曬被子成了每天清晨必做的事情。”回憶起初到工地的那段艱苦歲月,老張不由地皺起了眉頭,常年在工地上風吹雨淋的那張臉顯得更加滄桑。
的確,高寒和高海拔是興蜀人修建巴郎山隧道遇到的第一個棘手問題。四、五千米的海拔,這片正常走路都會頭暈腦脹胸悶的土地上,興蜀人如何在此安營扎寨開山劈路?
在及時解決通電問題后,水暖、電熱毯成為巴郎山隧道工地上每間房屋的標配,解決了工人的住宿問題。然而,較之取暖問題,更難解決的還是缺氧和人員的心理素質問題。
高海拔地區,施工人員承受的不僅是缺氧高寒帶來的身體折磨,還有方圓幾十公里不見人煙的寂寞。因為海拔高,天氣干燥,不少人都嘴唇干裂流鼻血,而飯只能煮到八成熟,吃飯時大多是一小碗米飯就著水往下咽。陽江林告訴記者,針對方圓30公里無人煙情況,在駐地實現電視信號接收,并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豐富員工的生活。此外,在考慮企業成本的前提下建設了太陽能的供熱水系統,確保工人可以集中熱水洗澡。在施工現場,興蜀公司為整個員工駐地和工作區域提供供氧系統,并在隧道口設置供氧機,將氧氣輸送到洞內,增加隧道內的含氧量。
除了在進入場地前的對工人進行體檢,在巴朗山隧道駐地項目部,記者也看到項目部專門設立的體檢室,將定期體檢引進工地,隨時掌握工人們的身體狀況,最大限度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在隧道內,項目部專門設置了更衣室,以便工人們在完成開挖后能及時換下濕衣服……
在改善生活和施工環境上,興蜀公司竭盡所能。即使如此,在高海拔和高寒的考驗下,一個工人最多只能干半年活,如今巴郎山隧道的施工人員已經換到了第六批,累計1000多人次。而與巴朗山隧道相伴的興蜀人,卻始終堅守在一線,為隧道的最后通車盡心竭力。
與時間賽跑
8點起床,加熱柴油和汽油是老張每天早晨開工時的第一道工序。嚴寒的天氣凍得挖掘機發動不了,四五個小時的加熱后,設備才能正常運轉,正式的開工得一直等到中午才能開始。
高寒的天氣,讓巴朗山隧道的施工時間短暫且珍貴。陽江林告訴記者,隧址年平均氣溫5攝氏度以下,通常11月開始降雪,直至次年4月底開始解凍,冬季長達6個月,平均積雪日在100天以上。
映臥路同樣也面臨著施工期短暫的問題。樊增彬介紹,映秀到臥龍段雨季很長,一旦下雨工程就無法進行,且隨時有塌方出現。一旦出現斷道,正常行駛三四個小時的車程就需要兩三天時間。
低溫、積雪、雨霧等因素嚴重影響施工工期,如何有效組織,合理安排,破解工期短的難題,成為影響巴郎山隧道和映臥路建設成敗的關鍵與難點。不言敗的興蜀人以科技手段為支撐,推行標準化、精細化施工質量管理,開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較量。
記者了解到,針對冬季氣溫低,混凝土初期強度增長慢、離散性大、凍脹破壞等難題,興蜀公司與國內高校聯合攻關,建立混凝土冬季施工質量控制模型,優化相關參數設計,充分利用太陽能、燃煤鍋爐等綜合加熱系統,采取多種措施實現了冬季施工質量可控。其中包括對堆料倉實行全封閉循環熱水地暖加熱,對拌合站配料機背板采用電加熱管保溫,在二襯臺車背板采用電加熱管加熱養護,加熱拌和用水,拌和站送水管用聚氨酯材料包裹、試件洞內同條件養生等措施。
同時,結合興蜀公司首屆優質工程競賽活動,巴朗山隧道開展了全員技術培訓,加強關鍵工序施工技術交底,開設職工夜校技能培訓,通過組織二襯鋼筋焊接、張掛防水板、光面爆破等各種實用技能比賽,選拔技術過硬的技工在關鍵部位和工序上進行示范,以此帶動一線施工人員技能的全面提高。
此外,項目部對工地實驗室按標準化建設指南管理考核,制定了統一的試驗檢測內業資料管理目錄,強化現場質量檢測,采用信息化試驗檢測軟件系統實行遠程數據監控,保證檢測頻率,確保檢測數據的及時、真實、準確。
不拋棄 不放棄
今年,樊增彬開始了自己在映臥路上的第十個年頭。這條命運多舛的映臥路,考驗的是興蜀人的毅力與決心。
原本計劃成為“中國黃石公路”的映臥路,是通往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及“東方圣山”四姑娘山的唯一道路。最初建設始于2005年,計劃2008年8月竣工的道路,卻因先后經歷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8月泥石流災害而進入第三次重建。
2005年進入映臥路施工現場的樊增彬,沒想到在這條路上一干就是十年。他告訴記者,眼睜睜地看著一場場突如其來的災害將幾年的心血瞬間毀于一旦,人就處于崩潰的邊緣。“路剛剛成型,一次災害,漂亮的公路瞬間就沒了。每一次災害都是對我們修路者心理的一次摧殘。當看著搭上青春的路因為一次次災害而越修越爛,心里就空蕩蕩的!”回顧映臥路上不堪回首的往事,樊增彬總是格外痛心。
他告訴記者,地震過后的次生災害,對地質的影響比地震更惡劣。因為無法判斷災害趨勢,修路時不知道哪里是安全的,工人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對于映臥路,興蜀人并未言棄。
2012年7月,興蜀公司建設者們第三次進入了映臥路,開始災后重建。樊增彬告訴記者,此次恢復重建工程以新建為主,部分利用、改建原有構筑物。為了防止自然災害特別是泥石流損毀,本次重建路段多采用隧道形式,全線新建隧道12.143公里/4座,修復加固短隧道420米/1座,新建及加固棚洞或明洞1.760公里/14座。
在高海拔、高嚴寒以及一次又一次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面前,興蜀人永不言棄。規范化施工,人性化管理,在每一個艱難的地方,興蜀人都以專業、頑強的筑路精神,續寫著一個又一個傳奇,改寫著“蜀道難”的歷史。
鳳凰涅槃,一條條天路,就這樣在興蜀人的千辛萬苦中,向遠方延伸,縮短了美景與你我的距離,讓我們距幸福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