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經歷“兩毀三建”,川港患難與共筑通途
預計今年10月通車,映秀到臥龍1小時內可達
重建于地震核心區,香港特區政府出資17.656億元援建
本報訊 (記者 王眉靈 熊潤頻)5月11日,“5·12”汶川特大地震核心區,有“地質災害博物館”之稱的省道303線映秀至臥龍段全線貫通。項目業主興蜀公司透露,映臥路預計今年10月通車,屆時從映秀到臥龍1小時內可達,比現在節省一半時間。聽聞這一消息,映秀鎮居民楊秀英高興地說:“以后進臥龍,不用繞道300多公里,也不怕被飛石砸了。”
映臥路全長45公里,起于汶川縣映秀鎮燒火坪隧道出口,止于臥龍鎮,是通往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最便捷通道,也是馬爾康、金川的第二條生命通道,它使小金、丹巴、道孚縣等地前往成都更便捷。它貫通后形成的大九寨旅游環線,對阿壩州經濟發展影響深遠。
這條路總投資19.2億元,歷經“兩毀三建”、用時11年,方才建成。其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四川患難與共,先后出資17.656億元援建。因此,全路8座隧道口均有大熊貓、紫荊花標志,象征著川港情誼顯于危難、流芳百世。
興蜀公司副總經理、映臥路建設前總指揮長袁泉回憶11年修建歷程感慨萬千。2005年9月,映臥路啟動建設,四川提出要打造“中國的黃石公園公路”。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給建設中的映臥路帶來毀滅性破壞。映臥路重建于地震核心區的廢墟之上,在中國公路史上極為罕見。這條被喻為“地質災害博物館”的公路,貫穿了2條高裂度地震帶,沿線生態環境極為惡劣,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崩塌、飛石等自然災害頻發。先后有30多家單位、數萬人參建。
映臥路集聚了行業頂尖專家的集體智慧。為繞避飛石、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短短45公里路段設計建設了17座橋梁、隧道,橋隧比達40%,其中映秀至耿達段高達70%,是省內橋隧比最高的普通公路;新線“海拔”比老線平均提高了10米以上,最高處達20米,相當于抬高了7層樓。
建設中,映臥路還采用了橋梁梁板防脫落、橋墩防泥石流沖撞等新技術。由香港科技大學研發的地質災害預警及雨量監控系統正在全線測試,預計通車后投用,該系統將根據雨情和泥石流方量做出科學預判,并可分級預警,為公路安全運營提供技術保障。(相關報道見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