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野車通過映秀收費站,駛入S303線映臥路映秀至臥龍段,行駛在整潔平坦的路面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傳說中那飛沙走石、吞噬了無數鮮活生命的魔鬼路段嗎?現興蜀公司總工程師、原映臥路總指揮長樊增彬長嘆道:“離貫通時又過了一年零八個月,終于又回娘家了!”
他將這條路稱為自己的娘家,一點也不夸張,作為映臥路前總指揮長,樊總在這條路上一呆就是整整11年,從2005年改建伊始一直到2016年底交工驗收,這條路完整地記錄了他30歲到41歲的青春奮斗成長印跡,一點一滴都刻骨銘心。這是一條曾經撕碎了無數人心、上演了上萬名筑路人悲歡離合的心酸之路,更是一條越挫越勇、不斷反抗命運顛沛流離的不屈之路。
當時只道是尋常 一別竟然是孤城
說到筑路的艱辛歷程,怎一句長嘆了得!時光倒退10年至“5·12汶川特大地震”當天,樊總談起往事還歷歷在目,當時映臥路預計10月完工,在指揮部工作的曾宇、胡杰、樊增彬同志三人同行準備去一標工地,指導鋪筑路面試驗段,與鎮長和書記溝通協調上的遺留問題,到中午11點談完工作,三人返回指揮部午餐,沒想到這一決定,讓三人避過了接下來的大地震最危險區域,可謂是吉人自有天相。當天下午14點28分04秒,樊增彬在指揮部駐地,聽到第一聲巨響乍一驚以為在放炮,接連傳來了更猛烈的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壓路機?爆竹?都不是!直到幾乎站不穩他才從屋里跑出來,發現拖鞋竟跑掉了一只,樓上的玻璃大片大片地嘩嘩擠碎,山上已是飛沙走石。
指揮部在驚魂未定之際,發現通訊信號中斷,便立即派員想通風報信,沒想到四周2公里全部斷道。地震后的天空開始下雨,雖然披著羽絨服,駐地所有人都感到一種骨子里由內而外的冷。項目部僅余三四十人、 300斤米和少量蔬菜,每天指揮部和施工、監理單位同吃住、喝稀飯、睡露天,搶險修路已如作戰一般充滿各種不確定的危難,稍有畏難情緒便會再次受到老天的無情打擊。
映秀至耿達是最危險的路段,已建成的道路全部損毀,堆積的山體有幾層樓那么高,行人瘋了一般四處跑動,卻無所遁形,血從山上、地面、河里流出,血與肉匯成泥漿,染紅了樹葉,一同葬進了這片兩山一線的溝壑里,也像烙鐵一般永遠地刻進了在場人們的心上。
17日凌晨,衛星電話通了,可惜整個臥龍只有一臺衛星電話,所有人都排隊等候著給遠方的家里人通話報信,人們心急火燎,后面的不斷催促著前面通話的人,說不上兩句話便一邊哭一邊掛電話,只有一名工程師忍住了,他給妻子打電話,剛打通,妻子在電話那頭用四川話半開玩笑半埋怨道:“搞了半天你娃還活起在哦,我都準備考慮那個了。”他紅腫的眼睛頓時被笑聲沖開了。
地震后,指揮部的工作人員首先想到的不是回家團圓,他們身上背負的使命讓他們必須鼓起勇氣搶通道路,因為是距離臥龍20公里外的耿達鄉是一個徹底的孤島,從映秀至耿達由于受災更嚴重,短時間內不可能打通,唯一的指望就是從臥龍方向前進,這是一條真正的生命線。直到6月初,臥龍至耿達段被搶通后,指揮部的同志才陸續返回成都,可謂心底有路、大愛無疆。
短短45公里“兩毀三建” 斗智斗勇戰山洪
地震后,為了打通至臥龍孤島的生命線,映臥路在肩負重大歷史使命下開展恢復重建。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專門抽調懂技術、強管理的精兵強將組建了興蜀公司,并成立了項目建設指揮部。公司黨委領導班子在省委省政府、廳局的堅強領導下,與這條被喻為“地質災害博物館”的公路,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殊死搏斗,爬懸崖、戰山洪、躲飛石、斗危巖,歷經艱辛和危難,終于用鮮血和執著打通了這道多災多難的生命線。
“指揮部每輛車都被飛石砸過,落石像機關槍一樣在掃射,有一次石頭從山上飛下來有三室一廳那么大,可以說能活著從這里走出來的人都有很硬的命。”“我們吃住都在工地,好幾個月沒休過假了,忙起來顧不上上一趟廁所。”“我開車送廳質監站去檢查的時候,擋風玻璃都打碎了,幸好眼睛沒被傷著,當時著實嚇了一跳。”“我們樊指揮2010山洪暴發那年都不想干了,當時提出換人回公司本部工作。”工程師和駕駛員提到這條路上的艱辛總有說不完的話。
然而這一切都是如果,樊增彬指揮長選擇了堅守和忍耐,他也曾動搖過,但回頭一想,十多年過來也沒干成什么事,多等幾年也無妨,看它能難出個什么名堂。人生就這么一咬再咬,十多年終于過去了,一切已云淡風輕,他調侃道:“早知道要在這里生根,倒不如當時在臥龍娶妻生子,現在出來兒子已經初中了吧。”“如果不到現場經歷,就無法感受大自然的威力無窮。”
映臥路短短45公里,歷經“兩毀三建”,用時11年,方才建成。第一次擴建是在2005年,為了打造部省合建的第二個川九路和中國黃石公園公路,結果功虧一簣,為汶川特大地震所毀。
第二次建設最為艱辛,震后立即在原址展開重建,這在世界范圍也是罕見的,2010年重建一年零四個月即被 “8.14”特大山洪泥石流沖毀。
第三次改建是在2012年7月,這一次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多處老線被泥石流掩埋,而經改建后的新線經受住了2013年洪災的襲擊,穩穩地守住了勝利的果實,除臨時設施影響較大外,實體工程安然無恙,直至2016年10月全線順利貫通。
第三次建設并沒有在損毀后馬上投入重建,在與香港特區政府和交通部以及省內的頂尖技術專家進行多次磋商后,在總結前期經驗教訓基礎上,本著提高公路抗災能力的原則,最終形成第三次重建的方案:一是沿線增加橋隧比,繞避重大地質災害,二是抬高沿線路基,最高達20米,相當于7層樓高。映秀至耿達段18公里修建了6座隧道,5座大橋,其中兩座是特長隧道,橋隧比高達70%,為四川普通公路之最,行進在映臥路,有穿山越嶺之感,不停鉆洞,出洞就是橋梁。
在映臥路的災后重建過程中,香港援建專家與指揮部人員同吃同住同討論,興蜀公司從香港專家那里學到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對待問題的嚴謹態度,而香港專家也與參建單位從不太習慣交流到默契合作。有一次,遇大雨,指揮部與專家們正在路上勘察安全隱患問題,泥石流突降,幸好救援人員及時趕到,才將他們從泥漿里拉出來,剛爬出來還沒顧得上擦泥灰,便又馬上投入到搶通保通的工作當中。他們是一群不顧性命休息的“白求恩”,他們是精益求精的“刻板工匠”,他們是深入解決實際問題的“李時珍”。
這條路是偉大的,因為有無數無名英雄愿意在背后默默地付出,因為有一個優秀的團隊在帶領參建人員集中作戰,樊增彬感慨地說:“這條路所有的參建者都是偉大的,興蜀公司全體參建人員歷經了幾次山洪泥石流災害,面對身邊人的遇難、失蹤,沒有一人選擇退縮,他們是冒著生命隨時可能犧牲的危險在工作,沒有人愿意只為了這點微薄的薪水而呆在這個地方,他們堅守的是一種情懷,一種期盼。”那些工作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挖掘機、裝載機師傅,是最勇敢的一群隊伍,有位師傅因為堅持要去工地作業,路上加油而被泥石流掩埋,不知汶川地震、山洪暴發沖走了多少筑路冤屈的靈魂,他們的尸骨將化作天地的衛士守護著映臥路的安危。
映臥路好到爆,今年要騎游去度假
一名騎游途經映臥路的驢友忍不住贊嘆道:“映臥路比以前真是好到爆,今年一定還要再來一次,騎游去耿達、巴朗山度假。”耿達如今已是避暑的好去處,“不僅不熱,還不潮,最神奇的是居然還沒有蚊子,最熱的時候晚上也要蓋一層被子。”游客反映道。
開車、騎游在映臥路上,幾乎不會有任何顛簸,整條路都是按二級標準公路建的,但平整度等技術指標遠遠超過了二級公路,達到了高速公路的標準。舒適的行車條件,適宜的氣候條件加上沿途的美景自然吸引到了大量的游客。公路通車后,沿線家家戶戶都開起了客棧、旅館、農家樂,掛出了自己的招牌,高峰期客流量一天可達到上萬人,大大超過了當地的實際接待能力,從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平均樓層比以前高了整整一層,幾乎都是三層及以上了,耿達一常住居民說:“我家客棧今年正在裝修,馬上就完工了,到時歡迎過來住啊。”地方鄉鎮為了維持秩序,不得不設立專門停車場。
再過幾個月,又到開學季,以前洪水頻發,路沒建成的時候,附近居民的子女常常要花幾小時坐車10公里,再翻山越嶺地走路10公里到學校,沿線堆積的山體有時是上萬、幾萬甚至幾十萬方,行路十分不便。現在從映秀到耿達開車只要10多分鐘,從映秀到臥龍也只要不到一小時,再也不用繞道500多公里了,比貫通前節約了一半以上的時間。遷至耿達的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如今免費為香港人士開放,這條路將成為成都乃至各地游客參觀大熊貓最便捷的通道,同時串聯起九寨、四姑娘山等景區,成為九寨大環線閃亮的一環。
如今距離“5·12汶川特大地震”已有十周年,十年的風風雨雨,十年的世事浮沉,十年的曲折流離,十年的塵埃落定,已化成映臥路每個隧道洞門上的大熊貓和紫荊花的圖案,永遠守護著這條川港情深、眾志成城的勇者之路。